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前沿科技 | 中科院等科学家合作在青藏高原植物

来源:植物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拥有复杂的极端环境。同时青藏高原还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为研究生物在特殊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生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拥有复杂的极端环境。同时青藏高原还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为研究生物在特殊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生物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基因组研究主要侧重于藏族人对低氧的适应,以及多种动物(牦牛、藏猪、藏獒、藏鸡、藏羚羊、地山雀、滇金丝猴、西藏倭蛙、温泉蛇)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到目前为止,除了人工驯化的青稞之外,还几乎没有全基因组水平的野生植物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分子机制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体操联合西藏大学、云南大学及国外多个实验室,对青藏高原特有分布的须弥芥(Crucihimalaya himalaica)进行了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须弥芥原本归在拟南芥属,1999年Ihsan Al-Shehbaz教授将其从拟南芥属中独立出来。吴征镒先生认为须弥芥应该是拟南芥属在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能够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特化类群。因此,作为拟南芥的近缘物种,须弥芥有望成为极端环境适应性进化的新模式植物。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转录组数据发现须弥芥的基因受到明显的自然选择作用(Qiao et al. 2016)。

该研究利用二代和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组装得到234.72Mb的须弥芥基因组,包括个预测的基因。利用4586个直系同源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须弥芥与荠菜最近缘,分化时间大约为8.8-12.2个百万年,而与拟南芥属分化时间约为个百万年。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快速隆升之后,须弥芥的LTR反转录转座子发生了明显的扩张,可能与隆升后的环境适应有关。通过与近缘物种相比较,须弥芥基因组中抗病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了明显缩减,可能与青藏高原病原菌较少有关。另外,须弥芥中扩张的基因家族和受到强烈自然选择的基因都与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和DNA损伤修复有关。这两个途径都是属于综合的抗逆过程,对于青藏高原复杂多变的特殊环境可能起到重要作用。须弥芥中与自交亲和性相关的雄蕊识别SCR基因变成假基因,雌蕊识别SRK基因完全丢失,这是导致须弥芥自交亲和的根本原因,也可能是适应青藏高原传粉昆虫少的一种策略。研究发现植物与动物对青藏高原的适应机制既有相似点(DNA修复途径、抗病途径),也有不同点(植物自交亲和性、植物激素途径)。总之,该研究为青藏高原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目前该研究结果以Genome of Crucihimalaya himalaica, a close relative of Arabidopsis, shows ecological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 为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张体操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黄锦岭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目同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A项目及中科院西部之光国际访问学者计划的资助。

图1 须弥芥与近缘物种基因组比较和进化分析

图2 须弥芥自交亲和性的转变,SCR基因丧失功能

(来源:中国科学院)

文章来源:《植物研究》 网址: http://www.zwyjzz.cn/zonghexinwen/2020/1011/492.html



上一篇:探寻植物抗病之路:我国细胞膜信息传递研究获重
下一篇:植物大战僵尸我们玩了10年,却没有终点,戴夫一

植物研究投稿 | 植物研究编辑部| 植物研究版面费 | 植物研究论文发表 | 植物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植物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