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余天一:疯狂爱上植物的95后(3)

来源:植物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余天一,1996年出生在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幼就非常喜欢自然,一两岁时喜欢鱼类等海洋生物,上小学后对恐龙化石、石头等地质领域很感兴趣

余天一,1996年出生在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幼就非常喜欢自然,一两岁时喜欢鱼类等海洋生物,上小学后对恐龙化石、石头等地质领域很感兴趣,从9岁起就疯狂地爱上了植物,不论木本的、草本的,还是开花的、不开花的。天一喜欢看它们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甚至枯萎。看到花儿开放,小家伙的眼神会马上明亮起来,其他小朋友的笑闹声也勾不起他的兴趣。他会静静地待在花儿旁边,会一个人对着花儿微笑,这笑容弥漫着他的整个童年。受《常见野花》 启蒙,成了“少年植物痴”读小学4年级时,余天一得到了一本林业出版社出版的 《常见野花》,沉迷于其中的植物图。很快,他就把里面的所有植物搞得清清楚楚。接着,1984年版的 《北京植物志》,又成了他学习植物分类的枕边书。渐渐地,那些印在纸上的植物图鉴就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了,余天一想要亲自去寻找这些植物精灵。余天一对植物的痴迷,甚至显得有些疯狂。有一天,他偶然在书上看到绿绒蒿,瞬间就被它湛蓝的颜色吸引。这是一种野生高山花卉,生长在海拔3000米~4000米的流石滩和冰川的前缘。他心里默默种下亲眼看到它的心愿。初一暑假,他终于说服妈妈带他去云南,虽然走之前查阅了不少资料,但几天的云南之行都没有看到绿绒蒿的踪迹。这个 “植物迷”并不甘心,初中毕业再一次踏上寻找绿绒蒿之旅,此时余天一已经在植物爱好者的圈子里小有名气。一位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博士生,带他爬上海拔4000米的高山。背着沉重的单反相机和微距镜头,经过走几步歇一会儿的艰难过程,余天一终于在流石滩上看到挺拔鲜艳的绿绒蒿。“在那么荒芜的地方突然就拔起来那么一棵,开着蓝色的花,在阳光下蓝得耀眼,我就觉得我看到神了,膜拜了那么多年终于见到了。”他立即给自己换了个网名——“绿绒蒿”。自此,余天一的世界里充满了这些词语:花朵、叶子、草木、花园、发芽、绽放、馨香、自然、淡雅……后来就有了个 “少年植物痴”的雅号。其间,余天一从野生动植物科普图书入门,渐次深入,自学了林业专业的大学课程,某些方面的知识水准相当于 “林业大学毕业生”。与生物专业的大学生相比,余天一的学习有不同的路径。 “他们是先去野外实习,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回去学习。我是先在植物志上看,然后再像猎人一样去寻找。”从小学到高中,他没有任何一个暑假宅在家中,全部用来到全国各地 “寻宝”。这种乐趣如同集邮,在苦苦寻觅和孤独中表达对植物的痴爱。崇拜恩斯特·威尔逊,要做中国版“植物猎人”在余天一眼里,任何植物都不简单,都深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他要记录它们的成长,要为它们写日记。早春初始,他匆忙出发了,回来写下 《红颜踏雪:早春开花的那些类短生植物》,文字特别细腻。在介绍白头翁时,他写道: “白头翁这个中文名字来自于它们那不凡的果序——每一个果实上都有一根长长的宿存花柱,花柱就像一枚细长的银色羽毛在风中飘荡,而这使得组合起来的果序看似一个长发白须的老者,傲然脱俗,立于无人问津的山野间。”他在微博上贴过一张岩生银莲花的照片,那是他和几位植物爱好者探险时偶然发现的。那次,他们赶不上大部队,只能往下走,却意外地在公路边发现了一大丛岩生的银莲花,如白衣仙子般在风中舞蹈着,花朵很大,贴着地生长。当时下着雨,他们只好轮流着打伞和拍照。那一个个惊艳的刹那,如今都在余天一脑海里定格成了美丽的记忆,无比珍贵。余天一很崇拜恩斯特·威尔逊,这个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的花匠,为了寻找奇花异草,从1899年春天来到中国,进行了风餐露宿长达12年的植物采集历程。最初他只为寻找有“中国鸽子树”之称的著名观赏植物珙桐,它是与大熊猫同时期遗存的古老物种。自30年前法国传教士达维在四川发现珙桐后,西方园艺界一直想引进这种植物,但一直未找到踪迹。根据前人留下的线索,威尔逊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深入巴东地区探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余天一就想像威尔逊那样,做一名 “中国版植物猎人”,开始去各种偏僻的地方寻找稀有植物。其间,他跑遍了北京周边所有的湿地——潮白河、永定河、北运河、大清河、沙河。余天一最爱一种叫槭叶铁线莲的植物,它是北京的特有物种,生于山区岩壁或是土坡之上,花朵洁白。“这种花主要分布在京西一带,但是现在因为旅游开发,槭叶铁线莲的生存条件正遭到破坏。”类似动物界的大熊猫,余天一觉得槭叶铁线莲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他呼吁更多人重视北京植物多样性。余天一说:“目前,大部分人对野生植物的认识程度还停留在 ‘有没有用’这一阶段,不仅不懂得欣赏它们的美,了解它们的存在意义,甚至还有破坏行为。实际上,很多物种数量稀少、难得一见,一旦被破坏,往往就此消失。”不起眼,不代表不重要。他举例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园内,曾有一种铁线莲,耗费了专家们几十年的心血,可是一下就被市民挖走了。2014年高考完不到一个星期,18岁的余天一就接到了IBE徐健老师的邀请,同一批植物专家参加了对青海澜沧江源的调查,负责调查中的植物拍摄工作,这也是他第一次亲身经历植物调查,也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成员。IBE是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主要是针对某一地区生态、物种的多样性进行影像方面的调查。然后搜集物种的信息,包括它的GPS位置、拍摄细节。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距离十万八千里远的动植物是什么样的状态,同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余天一觉得此举意义非凡!在澜沧江囊谦河段的岩壁上,余天一和队友们找到了20世纪末才被发现的物种王氏白马芥,还有仅分布在流石滩的圆穗兔耳草,青海标志性物种青海刺参,以及绢毛苣等,大家真是如获至宝。这次青海之行,余天一他们创造了发现6个植物品种的新纪录。而此前,它们被认为早已 “销声匿迹”。澜沧江源头附近有一个叫扎西拉乌寺的地方,上面不远就是雪豹的栖息地,当地有位藏民拍到了四只雪豹在一起的情景。令余天一惊讶的是,当地动物与人类基本没有距离,植物也是一样。扎曲河干流上有一座小桥,当地小学校的孩子们放学后经常到河边玩,而茂盛的珍贵植物或是像紫红假龙胆这样的罕见植物就长在河边,和当地居民和谐的共存着,丝毫不影响彼此的生活。这也让他在颇受启发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做 “环境卫士”的决心!不疯魔不成活,95后男孩成网红“植物大神”也正因为这份执着的热爱,余天一考入了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绘画是他从小的爱好,一次看到几张科学画家画的植物插图,他惊讶于插画的美,也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尝试用绘画的方式来呈现植物。余天一说,科学的植物插画需要严格按照植物学的特征来画,一张图需要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这样的绘画是为了记录一个物种,现在更多的是为了表达照片没有办法表达的细节,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偶然的机缘,余天一的执著和诚意打动了曾孝濂——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云南省著名画家。曾老师将余天一收为弟子。从此,业余时间他就投入到画植物科学画中。2017年,余天一还获得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植物艺术画展银奖。就这样,有了较为深厚的植物学知识积累后,近几年,这位 “植物猎人”的足迹更是遍布辽宁、内蒙古、河北、浙江、山西、新疆、四川等省区。在一些人迹罕至的野外,余天一常常可以发现物种新纪录。他说,一个合格的“植物猎人”,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强壮的体魄在野外渡过一次次难关。“在野外陷车就是常有的事,车子陷在河里,陷在很深的烂泥里,不管有多冷,只要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淌水往外拉。”有时要冒着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掉下去的危险。有一次他不慎误入流沙区,差点被 “吞没”,可谓步步惊心!余天一考察过全国很多湿地,发现不少问题。比如,“人们常常把湿地当作未开垦、无人管的荒地,特别是未被列入自然保护区的,更是能够被轻松填平。许多野生物种因此遭到灭顶之灾。”另一方面,“人们有时候会给湿地‘美容’,不考虑当地原生物种,而是配置常使用的园林物种。他们或许认为这能让湿地变美,实际却导致很多独特的野生植物绝迹,直至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比如北京的槭叶铁线莲就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例子。”余天一开始写详尽的考察报告,并提出解决办法,向有关部门反应,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并采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收效非常显著。此举使这个95后男孩颇有成就感。平时,余天一还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科普宣传,使公众认识湿地之美,从而自觉珍爱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最终为自然保护事业汇聚更多力量。最有趣的是,他的新浪微博和个人主页都是植物的阵地,转发保护植物的消息,解答关于植物的疑问,介绍新发现的品种,报告探寻植物的活动……俨然一位 “植物学家”。在余天一眼里,植物是美的精灵,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仅仅是看着它们,就觉得生活充满希望。

文章来源:《植物研究》 网址: http://www.zwyjzz.cn/qikandaodu/2020/1024/567.html



上一篇:植物NAC转录因子的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
下一篇:植物间相互作用及其林学意义分析

植物研究投稿 | 植物研究编辑部| 植物研究版面费 | 植物研究论文发表 | 植物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植物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