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梭梭林阻挡流动沙漠阿拉善艰难重建生态循环(2)

来源:植物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期开始,阿拉善便开始褪去它的绿色。50年代,1700万亩梭梭林在阿拉善境内生长旺盛,80年代,下降到834万亩。2001年,盖度在30%以上的梭梭林下降到578.7万
期开始,阿拉善便开始褪去它的绿色。50年代,1700万亩梭梭林在阿拉善境内生长旺盛,80年代,下降到834万亩。2001年,盖度在30%以上的梭梭林下降到578.7万亩,还有870万亩沦为盖度不足30%的稀疏残林。“30%的植被盖度”在生态学上意味着,阳光垂直投下时梭梭们的影子还占不到地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和谐被打破后,梭梭从此需要刻意的人为照护。上世纪80年代,政府提出围栏封育,一道铁丝网将梭梭同可能的伤害隔离。而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梭梭林大批量减少的困境,从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梭梭开始被人为种植下去,一个个公益项目在阿拉善开展。 然而很多牧民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政府不光不让放牧,还让他们种树养树,这实在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 “礼乐崩坏”与重建 作为沙漠中的植物之王,上个世纪50年代,一片片天然梭梭林还在阿拉善茁壮生长。“骆驼钻进梭梭林,就找不到了。”老牧民瞪着眼睛说,老人反复念叨着扎格,他的儿子解释,在蒙古族牧民的眼中,扎格是很神圣的植物,随意砍伐会遭报应的。 上世纪中叶,随着外来移民大规模迁入阿拉善,从那时开始了生态上“礼崩乐坏”的年代。 以前,牧民樵采扎格时,会如神示般地想起一道律令——非枯死勿捡。 不同于蒙古族人,新迁入的大量移民对梭梭并无感情。涌入牧区后,移民生存的下一步骤是盖房、垒圈、砌井、打家具、烧柴。于是,在牧民眼皮底下,活的梭梭被连根撅起。另一种大漠植物胡杨则更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基本上没有了。 而更为戏剧化的是,当年移民迁入阿拉善的原因,其中一个便是这里是“水草丰美”,而今天,实在无法理解这样的词汇能用来修饰眼前黄沙漫漫的土地。 实际上,牧民口中“移民来了以后”更多是个时间上的概念,并非全是移民的责任。与这个时间段重合的1958年,正是“大集体时代”的序幕。 牧民庭院中堆放的锁阳 巴润别立镇科泊那木格嘎查村的老支书说:“上世纪70年代学大寨,搞农业。‘牧业要学乌胜旗’‘多生羊羔多挤奶’‘边放羊边种田’,可是这里是牧区,没有水,种不了地的。” “现在阿拉善不少地区还在种植农作物,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以每年两米的速度在下降。”富坚智教授解释,他蹲在地上给村边沙地上新栽下的梭梭浇水。与农作物不同,梭梭树一年对水的需求量很小,对地下水位基本没有影响。 还是有不少牧民正在逐渐理解,科泊那木格嘎查村的那仁书记一家便是种植梭梭树的忠实拥护者。他与富坚智教授也颇为熟悉,中午前来种树的志愿者一行人便是在他家吃的午饭。 那仁书记家的庭院内,堆放着不少晒干的锁阳,这是白刺的寄生植物,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材。在阿拉善,不少牧民还依靠种植锁阳获得部分经济来源。除了锁阳,另一种名贵的中药——肉苁蓉,也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它是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 富坚智教授正在与当地牧民合作,希望推广肉苁蓉种植,进而促进牧民自发地种植养护梭梭,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还是很难。虽然成熟的苁蓉价格很高,但是梭梭树要长到3年后,才能在旁边播种肉苁蓉。苁蓉的种子昂贵,成活率低,长到成熟还需要三年。六年的等待期,对于许多牧民来说,还是太漫长了。”富坚智教授有些无奈。 2006年10月,奥伊斯嘉国际组织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防沙治沙建立了一处研究培训设施,便是富坚智博士所处的OISCA沙漠生态研究培训中心。整个培训中心占地5公顷,建有干旱植物标本园、药材园、温室、苗圃等供沙漠防治研究。10多年间,培训中心的主要工作便是研究肉苁蓉,希望尽可能缩短苁蓉的培育期,提高苁蓉的成活率,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在牧民中起到带头作用。 “要是有更多水就好了。”采访过程中,富坚智教授反复提及这点。 探索需要资金和耐心 从阿拉善的城区前往腾格里沙漠的沿途,可以看到许多牧民正穿着统一的服装在种草。他们通过覆膜、覆草帘铺设进行保护性栽种,保护水分不被蒸发、种子不被风刮走,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植物的成活率。未来,当一格格草成长起来,再在其中种植梭梭,便可以有效地防止荒漠化。 种草还采用着传统的喷灌,便于拆卸的喷灌器每隔十几米便有一个,黑色的通水管道一直蔓延至沙地的尽头。 种草的小伙子指着远处起伏的贺兰山脉:“这些水都是来自贺兰山上的冰川融水,一直从山上引流至这里。”他的背上写着大大的“蒙草”二字,他是蒙草集团的员工,进行的是政府扶持的防沙项目。 “冰川引水的成本较高,目前我们种植所需要的水资源主要还是来自地下水。”富坚智教授说。事实上,牧民种植梭梭树采取的方式还是原始的漫灌,这无疑对水资源又是一种浪费。就连富坚智博士所处的OISCA沙漠生态研究培训中心内,也还未铺设出一套完整的滴灌系统。 志愿者在帮助富坚智教授种植梭梭 关键还是缺乏资金。沙漠化在逐渐扩大,资金的募捐却越来越困难,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富

文章来源:《植物研究》 网址: http://www.zwyjzz.cn/qikandaodu/2020/0907/336.html



上一篇:猪笼草和它的小伙伴们
下一篇:坚持科研梦想 实现人生价值——记国家“青年千

植物研究投稿 | 植物研究编辑部| 植物研究版面费 | 植物研究论文发表 | 植物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植物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